云南空管分局完成2020届塔台管制员放单考试
徐工机械5月中旬也发布调价函,公司塔式起重机和施工升降机全系列产品在6月份上调价格。
对外承包工程方面,2021年上半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59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1920份,新签合同额3013.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6%(折合464.9亿美元,同比下降1%),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6.2%。菲律宾、越南、印尼、泰国等东盟成员国市场的快速回暖,拉动了东盟乃至亚洲市场出口的大幅提升。
对非洲出口13.38亿美元,占8.88%份额,位列第四,出口额同比增长49.94%,比2019年同期增长23.76%;对拉丁美洲出口11.14亿美元,占7.39%份额,位列第五,出口额同比增长81.8%,比2019年同期增长63.04%。对欧出口占比较2020年再次增加0.09个百分点,对欧出口占比的不断提升,说明我国工程机械制造水平在逐步得到主流市场及发达国家的认可。上半年对大洋洲出口6.84亿美元,占比4.54%,列第六位。其中,风向标产品履带式挖掘机更是实现了出口额增长超过100%的优异表现。尽管受到关税、原产地、国际物流紧张等多重因素影响,但北美市场高涨的需求,仍然拉动了出口的增长。
国外市场方面,随着境外经济活动的逐步恢复,各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不断加大,凭借着我国全产业链供应优势,对各重点市场、区域重点产品出口均有大幅增长,在国际多数国家仍受疫情影响的阶段,抢先占据了市场份额。其中:出口额150.76亿美元,同比增长55.14% ,比2019年同期增长25.98%;进口额 20.46亿美元,同比增长10.24%,比2019年同期下降9.11%;贸易顺差130.3亿美元。大力提升发动机、高端液压元件、传动系统、智能控制等核心零部件本地供给能力,加快形成更加完备的关键核心零部件—系统总成—整机装配的产业链体系。
在土地保障方面,优先保障工程机械高端化重大项目用地,实行一事一议制度确保项目尽快落地。徐州经开区聚焦补链强链 突出集群发展 聚焦科技创新 突出转型升级徐州经开区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加快优势技术的迭代速度增强比较优势,完善各种不同类型的短板技术增强长期优势。在现有专业园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在空间上形成企业和优质空间配套的相对集聚,进而产生规模效应、协同效应和叠加效应;近期将重点加快推进徐州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着力构建定位清晰、功能齐全的产业发展平台体系坚持精准招商、强化靶向突破,短期内力争突破德国道依茨发动机、德国MTU、意大利菲亚特发动机、丹佛斯液压零部件研发制造、美国洛德避震器、美国艾里逊变速箱、金利集团液压油缸等重大产业项目。
今年以来,工程机械作为徐州经开区第一产业,持续走高走强,高端化、智能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不断提速,产业链继续加粗拉长,产业能级加快跃升,转型升级的硬核担当坚如磐石。徐州经开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经开区将坚持内育外引、强化队伍建设,打造一批懂政策、懂技术、懂产品、懂运营、懂市场前景等多领域组成的专家团队,打造一批精通产业链条、洞悉行业前沿、敏锐捕捉市场先机的专业招商队伍,一批熟悉投融资市场、资源整合能力强、运营管理水平高、具有丰富实操经验的专业队伍。
在土地保障方面,优先保障工程机械高端化重大项目用地,实行一事一议制度确保项目尽快落地。徐州经开区聚焦补链强链 突出集群发展 聚焦科技创新 突出转型升级徐州经开区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加快优势技术的迭代速度增强比较优势,完善各种不同类型的短板技术增强长期优势。全面推行工程机械行业、VOCS差别化管控,给企业整改时间和发展空间。大力提升发动机、高端液压元件、传动系统、智能控制等核心零部件本地供给能力,加快形成更加完备的关键核心零部件—系统总成—整机装配的产业链体系。
1—4月份实现产值573.1亿元、增长58.4%。近年来,作为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徐州经开区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汇集了以徐工集团为代表的国企、卡特彼勒为代表的外企、海伦哲为代表的民企,形成三资并进、协同发展的产业结构。高标准创建高端工程机械核心零部件国家级创新中心,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围绕关键技术装备、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滚动编制核心技术攻关和进口替代两个清单,全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率先实现自主可控,拉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技术进步。徐州经开区聚焦平台打造 突出集约高效 聚焦生态优化 突出要素保障徐州经开区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深度融合科技链、金融链、人才链,着力打造高品质工程机械产业生态圈。
在现有专业园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在空间上形成企业和优质空间配套的相对集聚,进而产生规模效应、协同效应和叠加效应;近期将重点加快推进徐州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着力构建定位清晰、功能齐全的产业发展平台体系。聚焦平台打造 突出集约高效徐州经开区持续提升产业平台的专业化、品牌化、高端化水平,完善教育培训、技术服务、科研支持等公共服务平台以及生活配套设施,进一步降低企业研发、生产、测试成本;并结合政府资源与市场手段,建立园区+平台公司+基金+专家委员会机制,为企业提供运营管理、资源集聚、金融担保等服务。
进一步巩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地位,全力打造世界级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瞄准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等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收并购、合资合作、开放供应市场等手段,实现整机再引入1个世界级企业,核心零部件分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的行业领军企业,关键零部件入驻一批科技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小巨人企业。
徐州经开区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已形成三资并进、协同发展的产业结构 聚焦补链强链 突出集群发展徐州经开区重点发展国际领先水平的起重机械、矿山机械、挖掘机械、混凝土机械等整机装备,打造一批百亿级拳头产品。徐州经开区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 同时,积极推进工程机械向智能化、无人化方向发展,加快建设一批智能车间、智能工厂,重点培育离散制造、流程制造、网络协同制造、远程运维服务等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动产品无人化操控、设备资源智能管控、智能主动服务等核心能力全面升级。在优化服务方面,完善项目招引、代办、落地闭环服务体系,推动行政审批服务和事务性服务融合发展,打通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最后一米。在资金支持方面,设立工程机械产业发展基金,对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内引领性、基础性、高成长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完善企业转贷应急机制,强化工程机械产业中小企业融资支持这家主机企业拥有了不少叫得响的关键零部件,比如三一中兴公司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液压油缸生产基地之一,三一自产的发动机和底盘开始应用于工程机械和重卡。山河智能董事长何清华说,要突破高端关键零部件的设计门槛,不是运动式、砸钱能解决的,而要精耕细作、埋头苦干,鼓励在某个方面有绝技的企业沉下心研发。
向最后10%高举高打记者了解到,尽管工程机械零部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还存在高端产品缺失、中低端产品同质化的问题。自2005年以来,三一重工成立了10多家零部件公司,通过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对关键零部件进行研发及产业化。
未来的变革将是颠覆性的升级,在数字化驱动下企业会更加灵敏、灵动、灵活,甚至生产制造都可以平台化。近期,记者走进这家位列全球工程机械前五强的企业,对话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一探其数字化转型的脉络。
一方面,要重视基础创新。中联重科将此应用于智慧农机和智慧农业,比如收割机通过机器视觉识别作物的长势和倒伏情况,并自动调整割台高度,从而提高作业效率。
到了数字化时代,不能还是老一套。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认为,关键零部件过于依赖国外,产业链就会很脆弱,这既是安全问题,也是成本问题。工作人员说,这些关键零部件都是三一自己设计、制造,并且实现了全面应用。虽然还有许多卡脖子难题未解,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庞大的中国工程机械产业迎来了边发展边重构工业互联的历史重任。
这是中联重科面向未来、引领20年的未来工厂。挖掘机被称为工程机械皇冠上的明珠,由于其性能要求高,配置的发动机也大量是国外品牌。
杨辉说,新的模式实现双赢。海外市场遵循同样的逻辑。
关键零部件是一个投入大、短期内又难以见效的领域,一旦被人‘卡脖子,滋味是不好受的。中联重科数字化转型记在工程机械之都长沙,中联重科是一家老资格企业,它的前身是原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
以往企业走出去,要找到既懂产品又了解当地市场和客户需求的人,是一件很难的事。中联重科提出4.0产品的三个自,即通过加装嵌入式传感器,实现产品自诊断、自调整、自适应,让设备能感知、有大脑、会思考。当前,中国工程机械龙头主机企业已经处于全球行业的第一阵营,一旦企业进入高端竞争精品竞争阶段,就可能被卡脖子。具体做法是:整个营销组织极其扁平化,企业和客户之间进行端到端管理,所有客户、业务员全部进入公司总部的大数据平台,产品、财务等数据在后台一目了然。
车间显要位置展示的不是企业获得的荣誉,而是发动机、马达、轴承、液压件等各种关键零部件。记者了解到,由于材料、设计、制造工艺等方面的差距,一些国产关键零部件的稳定性、可靠性、耐久性有所欠缺,导致客户不敢试,主机厂也不敢用。
中联重科副总裁孙昌军认为,在中低端设备领域,零部件逐步实现国产替代,但部分高端关键零部件仍旧依赖从欧美日等地进口。记者了解到,传统制造企业在智能化、数字化领域的基础薄弱,从研发设计到生产服务环节面临一些新的卡脖子问题。
如今,徐工的起重机、挖掘机等主机实现了全型谱系统化配套,液压件、传动件、电气件的自制率快速提升。变革触动的是长期形成的惯性思维,阻力自然不小,但詹纯新态度坚决:必须颠覆传统,按照互联网思维做企业。
#相关推荐
-
评论列表 (0条)